造紙行業一定要堅定信心,在進入中速緩行增長期后,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深化改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大力依靠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促進造紙工業健康發展。當前造紙工業生產經營遇到一些困難,既有外部因素影響,也有自身發展需要大力解決的問題。但造紙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并沒有也不會改變,造紙行業特有的、較高的需求彈性系數將會使其與國民經濟繼續保持同步和穩定的增長。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造紙工業正面臨嚴峻挑戰,增速下降,效益下降,生產經營遇到較大困難。當前,我國造紙工業正處于深刻戰略調整期。2012年,紙及紙板產量增長為3.22%,比2011年7.8%的增速下降4.58個百分點。2013年,1月-8月情況更為嚴重,紙及紙板產量僅增長0.84%。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多方面的。
紙和紙板作為出口商品重要包裝物,需求隨之大幅減少。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全球需求不足、增長乏力。受此影響,我國出口大幅下降,出口增幅下降超過10個百分點,特別是2013年9月出口出現負增長。
造紙行業增速放緩的重要直接原因是,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對紙及紙板、紙制品需求下降。
造紙工業自身也有三大問題:一是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二是產品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比例過高;三是部分產品結構性、階段性過剩。
抓機遇迎挑戰,著力轉變發展方式
造紙行業作為傳統制造業,原料在成本中占超過50%的較大比重,制造加工深度不高、增值不大。雖然造紙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行業,但并不是深加工、高附加值產業。當前市場需求不旺,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為避免微利和虧損,必須把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提升產業鏈價值,提高產出水平,降低綜合成本作為主攻方向。當前造紙行業正面臨增長速度放緩和生產要素成本不斷增加,資源、環境、能源約束日趨增強雙重壓力。
過去行業比較重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更多的是通過引進大型先進裝備、擴大產量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事實證明這是一條成功的路子。但隨著產能飽和和過剩的出現,規模擴張的空間已被大大壓縮,簡單擴張產能的路子已經行不通了。受消費需求不足的影響,成本增加通過產品漲價轉移出去的路子也行不通了。因此造紙行業必須下功夫全面提高傳統紙業的產出水平,進一步提高附加值,全面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達到降低綜合成本、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目的。全要素勞動生產率是指對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能源利用率、資金利用率、投入產出率、資本替代人工、人才紅利等進行綜合統籌、優化,使之綜合效益最大化。
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首先要抓好原料的高效、高質利用,充分利用纖維素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同時要科學合理利用半纖維素,如開發木糖等效益高的附加值產品。要積極探索黑液氣化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木質素生產生物質化學品和生物質能源,打造生物質向產品轉換的產業增值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精心設計和科學管理,統籌應用,涉及企業資源配置、產品結構、生產和經營組織方式、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目前不少企業噸紙耗水量大,不僅浪費寶貴的水資源,而且直接導致污水處理規模大,設施投資大,而這也是我國造紙行業單位產品污染治理設施投資遠大于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同時加大了運行成本。提高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必須降低單位產品投入,提高投入產出率。要抓好節能減排,降低消耗水平,從源頭做好減量化工作,使各項消耗盡快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特別要大力降低水耗。
具體要求是對所需資源、能源、資金、資本、土地等要素,實現最優組合,產生更大效益。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核心是用最低綜合成本、最低消耗,生產高附加值、質量最好、市場急需的產品。
集中精力調整結構促產業升級
告別了短缺時代,造紙行業出現產能過剩,規模擴張空間明顯被壓縮,依靠擴大投資和量的增加外延式發展路子已不能適應新階段發展要求。新的發展階段另一個顯著特點是現代可利用的技術空間被壓縮,技術快速跨越的步伐將明顯放緩。造紙工業經過“十五”規劃、“十一五”規劃追趕型高速增長階段后,在成功解決了短缺這一歷史性難題后,實現了產需基本平衡,并進入世界造紙先進國家行列,目前正進入上質量、上水平的升級轉型發展新階段。
隨著追趕型發展階段的結束,可利用的國外現成技術空間被壓縮,一般水平的技術和裝備已不能滿足新階段的需要,而急需的往往涉及先進國家競爭優勢的技術,引進技術裝備的難度在加大。改革開放以來,造紙工業通過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實現了超常規發展,在較短時間內走完先進國家多年走過的道路。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可利用現成的技術和管理,發揮后發優勢,推動了生產要素的快速提升。
造紙行業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冷靜的認識,不要幻想超高速發展的回歸,要改變超高速發展時的思維定式,把精力放到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上,把立足點放在加快數量主導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上。新階段,造紙行業增速減緩有其必然性。目前,我國正進入重化工業化發展階段的中后期,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正在跨越被經濟學家稱為“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刻,也是工業品增長峰值到來之際,增速放緩是必然的。
化解產能過剩是一項重要任務
設備正常利用率一般為79%-83%,超過90%為產能不足,小于79%則存在產能過?,F象。因此,產能過剩是產需矛盾的體現,涉及產品競爭力和屬性及市場銷售范圍。一般認為,產能過剩是企業最低生產供給與長期均衡狀態下實際供給間的差額。一般用產能利用率或設備利用率作評價標準。
近期白紙板、白卡紙、生活用紙也相繼出現產能過剩的動向,值得警覺和關注。產能過剩引發低價惡性競爭,造成市場秩序混亂,既影響行業形象又影響企業效益,對行業健康發展產生嚴重影響。當前造紙行業部分產品中出現產能結構性過剩和階段性過?,F象。如低檔文化紙、低檔包裝紙、低檔衛生紙等屬于低水平供給能力過剩,也就是結構性過剩。新聞紙、銅版紙等,因片面、盲目追求最先進大機臺和誤判市場需要,造成這部分先進產能閑置,這屬于階段性過剩。造紙行業總體上是產需平衡,不屬于產能過剩行業,僅是這部分產品出現產能過剩,但這也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經濟發展歷史經驗證明,工業化特征的內需增長空間隨追趕型發展完成以后將逐漸變小,工業品增長峰值和總量與經濟發展階段,即人均GDP水平密切聯系。當前我國人均GDP水平已接近工業品增長峰值期到來的臨界點,這一規律在造紙產業也會得到驗證,是規律性的一種表現。造紙行業應認真分析產能過剩原因,包括深層次原因,做到科學、理性投資,防止盲目性,提高準入門檻,從源頭避免新的產能過剩。分析產能過剩的原因,可以看到創新能力不足,盲目跟風與模仿、低水平重復建設、同質化嚴重是其重要原因。同時也應看到,產能過剩既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也是產業由成長期進入成熟期的必然表現,其本質是供給能力不適應市場需求,迫切要求供給水平加快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