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局密集批復多家航空公司籌建是否會引起第二輪民營航空熱潮目前我們不能肯定,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新一批民營航空公司的紛紛成立,民航業將進一步市場化,這不僅會讓旅客的選擇越來越多樣化,更重要的是,激烈的競爭會將有可能促使航空公司降低票價、提高服務。而地方政府參與投建本土航空公司,必然將會使當地人民出行更加便利。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看,旅客都將是最終的受益者。
民航局近日擬批準福州航空、九元航空兩家航空公司籌建。而就在公告發布的前一天,民航局剛剛宣布瑞麗航空有限公司(籌)目前的籌建工作已基本完成,申請公共航空運輸企業經營許可證,這意味著瑞麗航空即將獲得開飛的“通行證”。再加之青島航空、南航河南航空、烏魯木齊航空等多家新航企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建過程中。無疑,不久后,國內航空市場將迎來一批新生力量。
值得關注的是,在自2013年5月以來經民航局批準籌建的這6家航空公司中,絕大多數以民營性質為主。莫非,在繼2004年民營資本首次獲準進入航空業,使國內形成第一輪民營航空熱潮后,如今的國內航空市場即將迎來第二輪民營航空熱潮?
從國內首家民營航空公司奧凱航空到國內低成本的“樣本”春秋航空,再到主打高端服務的吉祥航空,民營航空一進入市場,立刻把他們在其他產業領域所具備的成本控制優勢帶了過來,并利用低票價、單一機型、飛機高利用率等一系列措施將這些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目前還不能夠說,這些民營航空的出現對國航、東航、南航三大中國航空巨頭的霸主地位有所撼動,但顯而易見的是,隨著我國航空運輸業的快速發展,民營航空的出現給民航市場帶來了活力,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甚至可以說,民營航空的出現讓競爭更加激烈,從而進一步加快了航空運輸市場化的進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繪就了一幅明確的路線圖,今年年初,全國民航工作會議明確了深化民航改革的思路和重點,“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完善民航市場體系”被列為民航改革的關鍵,其中還特別強調要鼓勵民營資本參與民航建設,這給民營航空的發展注入了一針興奮劑。面對不斷加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何抓住這一契機,因勢利導,促進自身乃至整個行業持續健康發展,才是民營航空公司亟待考慮的。特別是這些新獲批籌建的民營航空,更要認真謀劃未來的發展之路,避免“曇花一現”。
除了民營資本對成立航空公司躍躍欲試,地方政府參與投建地方航空公司的熱情也是前所未有。青島航空、南航河南航空、烏魯木齊航空,包括此次新批準籌建的福州航空,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把和企業聯姻建立本土航空公司當做發展當地民航業的重要路徑,以此來增加稅收和就業,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甚至帶動地區產業結構調整。而對于企業來說,引入地方政府資源后,得到的將不僅僅是現金方面的注資,更多的則是可能得到免稅、土地優惠等政策性的支持。由此可見,地方政府與航空公司的“聯姻”帶來的是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