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ai9ws"><del id="ai9ws"><menu id="ai9ws"></menu></del></pre>
<p id="ai9ws"><strong id="ai9ws"><small id="ai9ws"></small></strong></p>
<big id="ai9ws"><strike id="ai9ws"></strike></big>
    <p id="ai9ws"><strong id="ai9ws"><small id="ai9ws"></small></strong></p>
      1. <p id="ai9ws"><strong id="ai9ws"></strong></p>
        <td id="ai9ws"></td>
            <td id="ai9ws"></td>
            中國機電數據網
            您現在的位置: >>中機產業數據網 >> 行業聚焦 >> 行業新聞 >> 國內新聞 >> 航空航天 >>正文
            新“四個一代”裝備發展 我空軍雄心震撼全世界
            發布時間:2013-04-03  來源:新浪博客 


                中航工業提出了在航空發動機,氣動,火控等十三個專業領域到2020年前后的發展目標。并且又提出了"生產改進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主要航空裝備發展思路,并通過新的"四個一代"的裝備發展,以期為我空軍未來裝備持續的和跨越式的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一:生產改進一代沈飛的殲-8B/C/D/F/H,殲-11,殲-11B;成飛的殲-7G,殲-10,殲-10戰斗/教練機;西飛的殲轟-7,殲轟-7A,新轟-6等。
             

             

                其中,殲-8B/C/D/F/H采用了我國自行研制的綜合火控系統,并配備了我國新研的WP-13B/F發動機,具備了與F-16A/B和幻影-2000-5相抗衡的實力,是我空軍近期較成熟,實用的殲擊機;殲-11B是我國在引進蘇-27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全國產化的殲-11。該機在SU-27CK飛機基礎上,保持原有總體布局和功能系統性能不變,但發動機換裝了國產WS-10發動機,火控雷達換裝了國產1474型雷達,并能加掛國產的PL-12導彈等武器。 

                中航工業提出了在航空發動機,氣動,火控等十三個專業領域到2020年前后的發展目標。并且又提出了"生產改進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主要航空裝備發展思路,并通過新的"四個一代"的裝備發展,以期為我空軍未來裝備持續的和跨越式的發展打下牢固基礎。

                其中,殲-8B/C/D/F/H采用了我國自行研制的綜合火控系統,并配備了我國新研的WP-13B/F發動機,具備了與F-16A/B和幻影-2000-5相抗衡的實力,是我空軍近期較成熟,實用的殲擊機;殲-11B是我國在引進蘇-27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的全國產化的殲-11。該機在SU-27CK飛機基礎上,保持原有總體布局和功能系統性能不變,但發動機換裝了國產WS-10發動機,火控雷達換裝了國產1474型雷達,并能加掛國產的PL-12導彈等武器。

                殲11B與蘇-27CK相比,飛機重量,飛行性能,機體壽命等基本不變,開發此機,主要使殲-11全國產化,提高我空軍武器戰備完好率,降低對俄方的依賴。該機已于2003年12月6日首飛,于2005年定型投產。

                沈陽601所還打算在殲-11B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研制殲-11多用途型,型號估計是殲-11C。成飛的殲-7G是殲-7E的進一步改進型,主要改進火控系統,裝備了頭盔瞄準具,在近距離格斗方面,上了一個臺階,于2004年裝備部隊;殲-10已于2004年8月正式裝備部隊。

                該機研制歷經20年,性能與F-16C/D相當,是我空軍2020年前的主戰殲擊機。該機裝一臺WS-10發動機,并配備1473型火控雷達。該機的火控系統是我國自行研制的先進綜合火控系統。該機的進一步發展型就是雙座的殲-10戰斗/教練機,已于2003年12月首飛;西飛的殲轟-7A現已裝備部隊,對地精確打擊能力超過蘇-30MKK2,該機配備兩臺完全國產化的WS-9;進一步的改進型已在規劃中,即殲轟-7B。

                殲轟-7B采用并列雙座座艙,并加裝導航/轟炸系統,武器投放計算機,攻擊雷達,地形跟蹤雷達和雷達高度表等,將發展成為一種新的中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新轟-6現已開始生產,其作戰效能已跟俄羅斯的圖-95和圖-26"逆火"差不多,成為我空軍近期戰略進攻力量中堅。

                二:研制一代中國目前正在研制一代的作戰飛機就是殲-13隱形殲擊機。

                殲-13于"九五"末期開始立項研制。國家先期投資達80多億,由611所組織研制,是該所繼殲-10之后,組織研制又一國家重大專項工程。該機采用了多種隱身材料和技術,使其迎頭方向的雷達截面積(RCS)降低到0.5平方米,敵方雷達對它的探測距離將減半。

                由中國科學院電磁理論和應用研究所研究人員組織的科研小組對殲-13在進氣道和發動機的壓縮機葉片表面噴上了一層鐵磁雷達吸波材料。其中一種厚度0.7MM和1.4MM的涂層材料用于進氣道;一種0.5MM的涂層材料用于低壓壓氣機前級葉片。這些措施可以使殲13進氣道產生的雷達反射降低10-15DB;為了隱身,殲-13的座艙蓋也進行了改進,研制人員已開發了一種等離子體沉積處理工藝,把等離子體沉積到金屬和聚合物材料夾層中。

                把波屏蔽在座艙外,同時不影響太陽光的進入。殲-13的動力裝置是WS-10A發動機,最大推力為14000公斤,推質比接近9,發動機的級數為7級,并具有軸對稱矢量噴管。該發動機的核心機已于2004年完成測試,殲-13的演示樣機已于2004年開始在成飛總裝,預計2008-2010年服役。它將采用更加先進的綜合航電系統,火控雷達為1475型有源相控陣雷達,是我國一種具有第四代殲擊機特點的準四代中型殲擊機。是我國標準第四代殲擊機出現前,應對F-22與F-35威脅的利器。

                三:預研一代20世紀90年代以后,世界軍事霸權國家出現了第四代殲擊機和轟炸機,如F-22,F-35,B-2等。

                其中第四代殲擊機具有以下特征:①超音速飛行,最大飛行速度大于(或等于)1.8M,②超音速巡航:即不開加力可以飛1.5M以上,③超低空高速沖刺,④過失速機動,⑤低空留空時間長,⑥高空留空時間長,⑦作戰半徑大,⑧垂直短距起降,⑨隱身等,這些特征,一架第四代殲擊機都具備是不可能的,加上戰機的成本費用不斷增加,這就需要根據不同戰術需要有選擇地采用某些新技術,使不同飛機適合不同戰技要求,以此尋求最佳效費比的裝備體系。

                例如,隨著飛機研制成本增加,一架第四代重型殲擊機使用費用高昂,不可能普及裝備,必然要發展與之相配套的相對低檔的中型第四代殲擊機,以組成高底搭配的裝備體系。這就是現今美俄等大國空軍所采用的裝備體系。而在我國,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還有限,不可能象美國那樣能拿出大量資金,全面裝備第四代重型和中型殲擊機,但我們的防空作戰,又需要大量殲擊機,這就使得我國空軍和航空工業部門根據我國特有的國情和軍情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裝備體系:即空軍在殲擊機搭配體系上分高,中,低三檔搭配;對地攻擊機按遠,中,近分強擊機,殲擊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三檔搭配。

                在第四代殲擊機發展上,我航空工業部門根據我空軍的裝備體系,經過長期預研,立項重點研發以下幾種戰機:殲-14重型殲擊機,殲-15中型殲擊機,殲-16中型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殲擊機,殲-17輕型多用途殲擊機,殲轟-8殲擊轟炸機,以及轟-9戰略轟炸機,強-7隱身強擊機。

                殲-14第四代重型殲擊機:殲-14由601所研發,采用兩臺由624所研制的YWH-30-27核心機派生發展的大推力發動機WS-17,推質比10,發動機最大推力17500公斤,

                采用軸對稱矢量噴管,飛機外形有點象YF-23,該機具有較好的隱身性能,RCS為0.15平方米,具有優異的亞,超音速氣動性能,可長時間不開加力進行超音速巡航及良好的亞音速,

                超音速機動;具有較強的遠,中,近距空戰能力,攜帶先進的能對付多個目標攻擊的發射后不管的空對空中遠距導彈,大離軸發射角抗趕擾的近距格斗導彈,

                高威力精確制導對地武器等;具有高性能的綜合化航電系統,融合機內和機外信息,以最簡明的形式提供給飛行員態姿信息,充分發揮飛行員的作用,并實現智能輔助飛行。

                殲-15中型第四代殲擊機:殲-15由601所研發,采用兩臺由624所研制的YWH-20-13核心機派生發展的高推重比中型發動機WS-15,推重比10,單臺推力9500公斤。

                殲-16中型第四代超音速垂直短距起降殲擊機:殲-16由611所研發。該機研制借鑒了俄羅斯的雅克-141型飛機。該機采用隱身設計,擁有跨音速,超音速巡航能力。 

            關鍵詞: 空軍 殲轟 組圖
            相關信息
              沒有相關文章
            您可能對以下信息內容感興趣
            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增光路55號紫玉寫字樓13層(100037)
            郵編:100045
            Email:cmci2008@163.com

            400電話

            網站簡介 /本網動態/產品與服務/誠聘英才/廣告服務/聯系我們/版權聲明/網站地圖
            Copyright@2000-2012中機產業數據網版權所有 中機院機電市場研究所主辦
            北京市海淀區首體南路2號機械科學研究總院14層(100044)  北京市海淀區增光路55號紫玉寫字樓13層(100037)
            咨詢電話:400-008-5078(免長話費) Email:cmci2008@163.com
            京ICP備08008382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