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業和技術飛速發展,商業模式快速更迭的環境下,實業和金融勢必將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產融結合能實現資源最大化配置,將金融嵌入產業生態,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科技創新等手段助推實體經濟。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實體經濟創造社會財富,也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根基。
“實體產業的發展沒有金融的支持將難以做大做強,反之,金融如果不投資于實體經濟就經不起市場的考驗。對企業而言,只有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先導、以產融結合為基礎才能在市場上保持強勁的生存力和發展力。”中城銀信董事長張佩宏表示,在企業成立之初就確定了金融與產業深度結合的發展之道。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城銀信在經營過程中始終堅守產融結合的道路,從清潔能源領域切入市場,重點布局天然氣與太陽能光伏發電。天然氣領域,中城銀信積極響應國家天然氣行業改革響應國家能源結構轉型戰略,積極布局三四線城市的天然氣產業鏈。
通過綜合立體化發展使得有限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綠色開發,土地綜合效益大幅提升。與傳統單一模式相比,中城銀信的綜合立體化模式帶來的收益提升更為顯著。張佩宏和記者一起簡單地算了一筆賬——在傳統模式下,單獨操作光伏發電項目需要6-7年才能回收成本;單獨進行農業耕作需要7-8年左右回本;單獨的養殖業正常模式下需要3-4年才能看到收益。但是在綜合立體開發模式下將光伏與農業相結合,成本壓縮的同時產出大幅提高,投資回報周期約縮短至2-3年。
專業金融領域出身的張佩宏對金融與實體經濟結合有著更為透徹地認知,“金融要在產業端落地,形成實業和金融兩者結合的共同體,也就是將金融嵌入產業生態,最大程度去規避風險。”中城銀信借助新科技新工具,讓金融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讓產業與金融更有效融合,形成產業閉環進而實現供應鏈金融。藉此模式促進現代大農業與綠色金融共發展。中城銀信走出的道路也將會助力農村發展、農業現代化與農民增收。
“三農”是實現共同富裕中最重要的一環,解決“三農”問題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未來的農業發展離不開金融與科技的支持。“我們布局大農業,致力推動大農業領域的三產融合,初衷是希望通過金融手段,提升大農業的產業升級,服務‘三農’,為中國農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為社會帶來更多效益。”在談及企業發展戰略規劃時,張佩宏說出了自己的綠色農業夢。
農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精準扶貧的”深入,黨和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更為聚焦。從社會分工和行業分布來看,大農業是今后農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大農業從目前看是一片廣闊藍海!”張佩宏認為,在“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的背景下,農村與農業蘊藏著無窮潛力。農業大發展離不開規模效應,只有規?;?、集中化,采用新技術把農民從土地“解放”出來,才能實現訂單農業和現代農業。
“傳統農民專業合作社體量小,市場判斷滯后,競爭力不足,在市場上達不到規模效應。隨著去年年底國家對合作社法修訂地通過,未來可把現有的合作社聯合起來,形成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由企業對接聯合社,這樣使得地區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得以提高并更好的集中化發展。”張佩宏介紹到,中城銀信未來或將與部分大型聯合社合作集約化使用土地,讓當地農民在獲得土地流轉收入的同時,也獲得工作收入。此舉將對當地農民的增收帶來幫助,更將有利于傳播先進技術與理念,培育新時代下的新農民。
光伏發電領域,梅河口中城銀信光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集中式的光伏發電項目在吉林梅河口市已經并網發電,該項目在冬季發電量每日最高可達到9萬度左右,在春夏兩季每天發電量最高可達到12萬度左右。采訪過程中,張佩宏向東方財經記者描繪了中城銀信致力打造的綜合立體化智慧農業模式:在土地上安置光伏電板發電,并將電力輸入到國家電網;在獲得電力效益的同時展開種植業,在光伏電板的支架板下種植榛子與油牡丹;同時地下養殖蚯蚓,通過獲取蚯蚓素、蚯蚓糞肥與中藥材來實現養殖收益。
在精準扶貧方面,中城銀信與吉林省地方扶貧辦合作發展分布式發電,充分利用廣大農村農戶的屋頂共同布局分布式光伏發電。“按照目前的運營狀況,每三十到五十個非貧困戶幫扶一個貧困戶,此模式下的單個貧困戶每年的光伏發電電力收入平均可達4000-5000元。按國家相關標準劃定的3200元貧困線來算,僅光伏發電一項就可以幫助地方貧困戶脫貧。”
中城銀信在更為微觀的領域,用更為直接的方式,為“精準扶貧”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按照計劃,到2019年12月中城銀信將會在全國實現安裝分布式光伏發電200萬戶,惠及近千萬農民。在集中式光伏發電領域,每生產一度電,中城銀信就給當地扶貧辦捐助一分錢。
此外,在打造特色小鎮上,中城銀信也有著自己的“特色”。“沒有核心產業的特色小鎮就是沒有靈魂的空殼,健康的特色小鎮必須要有核心產業作為支撐。”基于這個理念,中城銀信積極布局綜合一體化項目、堅持走產融結合的特色小鎮發展道路。從小微之處入手解決最根本的社會痛點,中城銀信所堅持的走產融結合道路,為農民創收、助力大農業發展、構建綠色金融產業鏈和生態鏈,是其踐行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的最好詮釋。
在多維布局的同時,中城銀信董事長張佩宏表示,作為企業實現盈利的同時還需要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企業員工就是家人,企業要對家人負責,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從個人的從業經驗來說,中國企業家要有黨性,要有國家情懷。企業在做強的同時也要考慮為社會、為國家做出貢獻。”
中國工業網是以工業新聞和信息傳播為主業的綜合性網絡媒體。 作為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的合作伙伴,開發并運營了國家履行《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工作辦公室官方網站和履約信息管理系統。中國工業網擁有企業會員5萬余家,個人會員50萬人,合作協會100多家,合作媒體近千家。